谈及学院设立一级学科的两个重要目标,集成电路学院教授池保勇表示,一方面是开展引领性的技术研究,另一方面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。
另外一笔重要来源就是科研。那么,这一项到底是什么收入? 事业收入,对于一般人比较生僻模糊,我尽量用大家熟悉,但可能不完全准确的话语体系再拆解一下。
在国拨经费仅有43.6亿元,占学校总收入20%的情况下,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著名高校多种渠道筹措发展经费,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拨款办学,实际上是中国高校发展水平与能力的体现,我们应该给与积极的肯定,而不是在误解的基础上,污名化、妖魔化,甚至简单的仇富。简单从数字看,收支差距悬殊是较为明显的。作者:陈志文 来源:陈志文观察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:2021/4/12 20:32:06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清华的317亿经费到底是谁给的? 作者|陈志文(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) 财政拨款仅占清华收入的20%,著名高校经费差异悬殊,并非国家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拨款差异造成的,在很大程度上,是各高校筹资能力的差距。2017-2018财年,哈佛大学收入共计52亿美元,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,盈余1.9亿美元,捐赠基金规模接近400亿美元,上年投资收益率10%。我们就以第一名清华大学为例,对其2021年的收入构成做一个简单的结构分析。
但这些批评与质疑,存在很多的误解、误读。而学校真正负责人是CEO,是执行校长,也可以称为总经理,原因也在于此,是需要全面负责学校治理与经费筹措的,需要一个多面手。第二步,则是对提名书进行形式审查。
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(以下简称科技司)雷朝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此次奖励评审的导向清晰,就是破唯论文,破SCI至上,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贡献的要求。请专家从企业角度判断成果的转化运用情况,看成果有没有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。我们这么做,就是让你即使想填论文数,也没地方填。自然科学奖和青年科学奖代表性论文代表性引文数量从填写8篇减到了5篇,且不再要求在代表性论文目录一栏填写影响因子,将SCI他引次数改为填写他引总次数。
我们要让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看到我们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决心,引导科研回归初心。雷朝滋说,但正因为这是奖励评审改革的第一年,执行就更要坚决。
为了避免落入看数字的窠臼,科技司这次修订了提名书。要比,就比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大,谁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大。雷朝滋坦言,如果只看数字,我们的论文、SCI论文和专利数量都成绩喜人。但现在,我只允许你报5篇代表作,如果你还是按原来的方法拆分凑数,你成果的含金量就不够了,你就会吃亏。
要么你就修改,要么就退出评审。2020年特等奖的现场考察,还邀请了企业专家参加。有的还披上各种马甲,用国际有影响力文章等说法来替代。但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,一定要调整科研的价值追求,扎扎实实提升质量。
对高校来说,也要转换参照系。雷朝滋表示,客观来说,专家库的专家基数越大,评审可供选择的专家数量就越多。
概括来说,就是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,应用研究要真解决问题,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。此次,通讯评审通过评审系统线上评审,评审过程针对完成人和工作人员屏蔽送审专家信息,由系统根据设置规则自动回避利益相关专家。
看不见的,是奖项评审过程中的那些变化。雷朝滋强调,奖励工作的改革,就是要进一步破除SCI至上倾向,鼓励高校教师静心笃志,潜心研究,力戒浮躁。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专家中小同行专家越充足,对成果评价也就能越客观。高校科研工作要调整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,教育部一直强调高校科技工作要转段升级。我们强调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贡献,强调评奖的风清气正,不需要捞专家打招呼。
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他们得真有水平,要认真去看。
雷朝滋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,其实,收到提名书后,他们也看到了问题的顽固性仍有近九成的提名项目在展示成果的SCI论文和影响因子。看质量、不数数的评审方式,也对评审专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本次共授奖自然科学奖、技术发明奖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授奖项目与人选近300项(人)。而且,自然科学奖的代表性引文目录不再作为提名书正文内容。
不必总盯着国内的兄弟院校比排行榜上的名次。2020年,重点针对专家人数较少的学科增补专家,共增补专家1.3万余人,目前专家库有效专家5万余人,较2019年增加26.7%。评审专家也普遍反映,现在评奖风气更加清正了。连我们自己,都不知道这个项目究竟分给了谁。
如果继续坚决推行改革,持续几年,肯定会看到效果。近九成提名书被打回修改 本次成果奖评审过程的一大特点,就是重质量、轻数量。
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两位审查人员交叉审核、组长总体把关,将涉及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、过度、扭曲使用等现象作为审查重点。
我们以高校科技奖励为抓手,把国家好的政策落实下去,让科研人员切实感受到评价导向的转变。要有重大原创性成果,要解决实际问题。
作者:张盖伦 来源: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:2021/4/23 9:27:29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破除唯论文 高校成果奖评审引导科研回归初心 本报记者 张盖伦 近日,2020年度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科学技术)(以下简称成果奖)评选结果陆续出炉。科技司和成果完成人进行了大量沟通和政策解释,最终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。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些提名书过关,还是退回修改?一开始,大家也很为难,担心这么多提名书返工,会不会让大家不满,甚至引发舆情雷朝滋强调,奖励工作的改革,就是要进一步破除SCI至上倾向,鼓励高校教师静心笃志,潜心研究,力戒浮躁。
雷朝滋坦言,如果只看数字,我们的论文、SCI论文和专利数量都成绩喜人。他们得真有水平,要认真去看。
从通过形式审查的提名书来看,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展示,回归到了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、服务贡献。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(以下简称科技司)雷朝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此次奖励评审的导向清晰,就是破唯论文,破SCI至上,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贡献的要求。
专家中小同行专家越充足,对成果评价也就能越客观。我们强调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贡献,强调评奖的风清气正,不需要捞专家打招呼。